五年前,我戴着顶棒球帽,帽檐压得极低,盯着面前的一本英文字根词典,时不时,表情冷漠地扫一眼讲台上的老师……那个时候的我绝对没有想到,有一天,我也会站在讲台上――台下,是千姿百态的学生:有人瞌睡,有人聊天,有人记笔记,有人发短信……
大学的时候,虽然成绩很好,然而,我并不是一个所谓的“好”学生:三好生、优秀学生干部、免试直研……基本与我绝缘。
当了老师以后,身临其境地换位、思考,这才发现,原来,要做一名乖巧的学生,最主要的,还得遵循以下守则:保持全勤,每次,坐在教室的中部靠前位置,时刻面带微笑地与老师保持眼神交流,间或,若有所思地点头;课后,与老师聊聊学习、就业和生活,需要注意的是,不要过多地谈及考试内容,明目张胆地套题很容易让人反感;老师也是人,乐于被崇敬,课前课后替老师跑跑腿,很容易得到信任……
我的学生们刚上大一,简单而淳朴,每次下课,都有学生忐忑不安地向我询问考试的情况。
我该怎么回答他们呢?
我能告诉他们事实吗――很多老师在批阅卷子的时候,看到字迹清楚,卷面上所有的空白处都差不多被填满了,就会给一个不错的分数。做到这一点,考前一周翻翻借来的笔记,也便足够了……
不,我只能回答他们说,不要太担心,学习的能力比具体的分数重要得多。
从前,我最痛恨每节课都煞有介事点名的老师,可是现在,我理解他们了,用点名来约束学生,远比用内容来吸引学生容易得多,对着空荡荡的教室讲课,自尊心显然会大大地受挫。
很多时候,学生们热切而不设防的眼神,叫人不忍直视,我经常会对他们说,不要太迷信某一位老师,如果他不欣赏你,绝对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发现你。
的确如此,无论是哪一阶段的老师,拿了多少学位,或者掌握多少具体知识,这都不重要,关键在于,要尊重学生,学会欣赏他们中的每一个人。
很多师范院校的门口挂着这样的匾额: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。其实,德高比学高重要得多,对于大学教师而言,传授具体的知识不重要,在做人的准则方面予以正确地引导,才是当务之急。
社会如此浮躁而功利,今天的大学生面临各方面的压力,压力大到无法排解,一些人便选择了弃世――如今,不说大学生,连硕士、博士跳楼也都不再新鲜。
在我看来,这些情况的出现,与大学漫无目的地扩招颇相关――有限的老师与数量庞大的学生之间无法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,师生之谊被冷漠的授课关系所取代,如是疏离,当然会出问题。
一晃,为人师已然三个月了,时间越久,越觉得责任重大,有几次在讲台上,不经意地抬头,看到他们那样定定地注视着自己――叫人怎么忍心辜负他们呢?
被那样专注而信任的眼神包围着,哪怕所传授的知识再深奥……都是一种奢侈。
来源:人民网
|